ppp模式与bot模式区别
PPP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为:
1、定义不同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这种译法直截了当,但不能反映BOT的实质。
2、包含的要素不同
PPP模式包括融资要素、项目产权要素和风险分担要素。
BOT包含了建设要素、运营要素和移交要素以及项目融资要素。
3、结构组织不同
BOT模式组织结构为项目发起人、产品购买商或接受服务者、债权人、建筑发起人、保险公司、供应商、运营商、政府。
PPP模式的组织形式既可能包括私人营利性企业、私人非营利性组织,同时还可能包括公共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PPP模式的机构层次就像金字塔一样,金字塔顶部是项目所在国的政府,是引入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有关政策的制定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pp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OT模式
原发布者:金牛牛文库
1. PPP模式的内涵PPP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实现形式,其主要依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新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以及通过政府扶持所能转化的效益是还贷的资金来源,而公司的资产和政府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
(2)PPP模式可使民营资本更多参与公用事业建设项目,提高效益,降低风险。这一点充分弥补了现行项目融资模式的欠缺和不足。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PPP模式的操作规则使民营企业参与公共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确认、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从而降低了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能使民营企业在投资项目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较好地保障了国家与民营企业各方面利益。
(3)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营资本“有利可图”。民营资本追逐的目标是即可还贷又有回报,PPP模式通过政府特许权经营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民营资本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促使民营资本进入公共基础建设领域。
(4)PPP模式既可以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又可提高项目营运后的服务质量。
2. PPP模式与BOT融资模式的比较
目前,在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3.PPP( 从广义上来说,PPP指的是企业参与提供传统上由政府独自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模式。从世界银行对PPP的分类来看,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因此,BOT本质上也可视为是PPP的一种。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某公用基础设施,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私人企业可以向基础设施使用者收取费用,由此来获取投资回报。待特许期满,私人企业将该设施无偿或有偿转交给政府。
但从合作关系而言,BOT中政府与企业更多是垂直关系,即政府授权私企独立建造和经营设施,而不是与政府合作,PPP通过共同出资特殊目的公司更强调政府与私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PPP的优点在于政府能够分担投资风险,能够降低融资难度,双方合作也能够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目标,形成社会利益最大化,但缺点在于增加了政府潜在的债务负担。BOT优点在于政府最大可能的避免了项目的投资损失,缺点是投资风险大,私营资本可能望而却步,且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不同,单方面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并非全社会最优。组织机构设置不同:bot中政府与企业更多是垂直关系,即政府授权私企独立建造和经营设施,而不是与政府合作。”而PPP通过共同出资特殊目的公司更强调政府与私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